禾赛舱内激光雷达ET25发布会“干货”提炼发表时间:2023-04-18 17:28 4月14日,禾赛科技发布了舱内激光雷达ET25。 △ET25 舱内集成示意 ET25 是转为置于挡风玻璃后侧而设计的。这种设计让激光雷达在遇到尘土、雨雾等脏污时,无需额外的清洁方案,仅借助车辆雨刮器就可以及时清理雷达视野,保证激光雷达在更多场景下能够稳定发挥可靠性能。 在发布会上,禾赛CEO李一帆阐释了这款产品的一些亮点,并在接受了媒体群访。在此,我们将本次发布会的干货摘录如下—— 产品名称中的ET 意为 Extremely Thin——机身厚度(高度)仅有 25 mm;相比之下,AT128的厚度为48 mm。 为什么要做这么薄呢?如果做得太厚,就容易把挡风玻璃给遮挡住。 所有集成于座舱上方的传感器都需要与挡风玻璃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称为 Keep Out Zone (KOZ)。而传感器的厚度越大,其所需要的 KOZ 也越大,比如 25 mm 厚的 ET25,与 45 mm 厚的其他远距激光雷达相比,其 KOZ 要小一半以上。因为传感器支架置于驾驶员上方,更小的 KOZ 能够更少地占用座舱空间,有效降低对驾驶员视野的影响。 △高度为 25 mm 的 ET25 与 高度为 45 mm 的激光雷达 KOZ 对比示意图 因此,只有薄如 ET25 的激光雷达,才能确保集成在挡风玻璃后侧时保证驾驶安全性,并带来更开阔的视野与更舒适的座舱空间。 ET25 的 FOV 为 120° (H) x 25° (V),测距在无挡风玻璃时达 250 米,挡风玻璃后也可达 225 米,点频超过 300 万每秒,最小分辨率仅为 0.05° x 0.05°。 可以看出,ET25 尽管比AT128 (48mm)薄了将近一半,但关键性能不仅没有做牺牲、反而更加强大。 据李一帆解释,能够做到尺寸如此超薄、同时性能又更上一层楼,这得益于禾赛新一代的自研收发芯片,其激光收发模块使 ET25 接收芯片灵敏度有数倍的提升,从而针对 10% 反射率的物体,将 905 nm 激光雷达的测距能力提升到 250 m 以上。 李一帆称,这款产品在行业里具有转折性的里程碑意义。“历史上我们用905纳米的激光雷达,大家最主要的批评意见认为是测距不行。今天大家可以看到,我905nm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也可以做到250M,因此,关于‘905nm测距不行’这个话题,到今天就可以结束了。” 汽车行驶时,驾驶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空气不易流通,遇高温天气舱内温度会迅速升高。尤其是在经过阳光直射暴晒后,后视镜处容易变得很热,这是舱内激光雷达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如果激光雷达本身功率过高,会带来严重的散热问题,根本无法集成至舱内。 AT128的功率是18 W,而ET25 的功率只有 12 W,即使是在酷热的暑天,也可以长时间地在舱内持续工作。 △功率为 12 W 与 功率为 20 W 激光雷达运转时舱内集成位置的温度对比 对于汽车而言,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是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指标,往往直接影响用户的驾乘体验。越是高端、豪华的车型,对驾驶舱内的 NVH 指数要求就越严格。 因此,舱内的独特安装方式,给激光雷达提出了更高的 NVH 要求。ET25 在舱内运转时的噪声只有不到 25 分贝,比安静图书馆内的噪声值还要低。 △不同事物的噪声值参考图 要想将激光雷达集成至舱内,还有一个必要的“秘密武器”,就是特制的挡风玻璃。 传统的汽车玻璃会导致激光雷达发射出的近红外激光在遇到玻璃时产生严重的信号衰减,无法满足对测距和分辨率的需求。另一方面,如何将激光雷达与安装在挡风玻璃后的其它器件,如摄像头、雨感器等进行有效的集成,也是实现激光雷达舱内集成安装的极大挑战。 福耀为禾赛特制的前挡风玻璃实现了激光雷达特征波段的红外光透过率优化,解决了普通玻璃造成舱内激光雷达运转时信号衰减的业界难题。 在激光雷达 KOZ 区域采用这种经过特殊处理的近红外增透玻璃,就能让安装在挡风玻璃后侧的激光雷达性能“不打折扣”,点云效果依然出色。 △ET25 实测点云 在发布会现场,福耀集团副总裁蒋炳铭说,他们之前也发现,许多激光雷达厂商都希望能把激光雷达装在舱内,希望能跟福耀合作,但由于激光雷达的尺寸还没不够小、并且噪音也比较大、功耗比较高,因此,一时半会儿不适合放进舱内,然后,这个想法就不了了之了。直到去年遇到合适李一帆之后,把激光雷达放进舱内这个设想才真正走向落地。 答:这个问题蛮沉重的。禾赛成立的时候没有想国际化,当时就是想做一家中国公司,但我后来,我们渐渐意识到,我们必须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 第一,全球的产业链不仅仅在中国,如果你只服务中国市场,就错过了和高手交手的机会。 第二,如果你在中国是最好的,在全球也必须是最好的。跟互联网产品不一样,中国最好的打车软件到美国不一定是最好的,人家有本地的,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公司在美国不一定能够做得好,抖音是比较厉害的,绝大多数是做不了的。而中国最好的某一个硬件产品,全球都一样好,所以其实做这个是蛮好的机会。 第三,坦率地讲,不同国家的侧重不一样,中国还是对成本更敏感的一个市场,我们历史上Robotaxi为什么能够做得好?不是因为成本做得好,是实际上我们发现海外客户对性能要求更高。创新型公司客户喜欢高性能,愿意付溢价,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从这几个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坚定做国际化是我们这样一家公司长期生存唯一的机会。 今天国际环境不是最好的,但如果能够做成最好的,我们的业务会散布在世界各地,这件事不能因为我们是一家中国的公司而被限制。我们最近花几年时间把海外没做的事都已经做起来了,收入很多都是来自于海外的。 答:虽然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很发达,但我们希望在全球市场上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的价值。怎么做呢?除了在海外销售,就是登录美国的资本市场,让大家都看到我们的客户、我们的业务体量。 答:产品芯片化后,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激光雷达的价格确实是会大幅度下降,但肯定也不会降至白菜价啊。因为,价格最终降到什么程度,不仅取决于技术及成本,还取决于它究竟为用户创造了多少价值。 以手机为例。 手机的摄像头价格,在很多年前就是20-30美金,现在也是20美金左右。这倒不是因为成本已低到极限,而是说,对一台价值为1000美金的手机来说,为可对拍照功能来说最重要的摄像头支付20美金,并不算贵。 同理,大多数的车的价格都在2万美金以上,为超过2万美金的车配一个司机,这个司机应该值多少钱?不会只有500美金吧?分到激光雷达的有多少钱,并不取决于激光雷达的成本,而是它能创造的价值。 记者:我是赛博汽车的,这边有个问题:ET25这款产品的工艺问题是不是解决了,量产时间是? 李一帆:量产时间根据各家的情况还没定下来,因为量产需要根据客户,我们现在还没有官宣的客户,国内会早一些,一般中国比海外早一两年,这是大家看到的,会根据这个来定。 是不是把所有量产问题都解决了?坦率讲量产的时候前一天才可以说量产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前期会有各种问题,我们2017年、2018年就开始验证,里面有大量的问题存在,我们今天去看有相对成熟的问题,但是量产的问题都解决,永远是产完之后才能说都解决了。 再往前的问题是有哪些突破?把光电系统的效率提高。我们开发这套系统的效率就是比较高,就会导致我们比同等情况下测的距离更远。 记者:AT、ET、FT的定位,我不知道大概是怎样的一个周期和定位,因为AT现在也有几百万台的订单,主机厂去看它怎么选不同的产品? 李一帆:大家稍微有点疑惑,有了ET 25之后,禾赛是不是要抛弃AT 128?不是,只是不同的安装位置而已,AT是旗舰的高分辨率的产品,也不需要做特别小,它会性能更好。 AT会有它的下一代,因为AT是旗舰机,它的体积更大、测距更好、分辨率更高,永远是禾赛的代表。因为我们的技术在前进,ET这一代看起来比AT的性能更好,这是对的,但并不代表AT下一代不会更好。ET有点像笔记本和台式机一样,它就是会更轻巧,而且集成会更容易。长期来看AT也会存在,并且有不同的定位。 记者:产品做这么薄,扫描结构有什么技术突破吗?此外,它的功率下降了,量程提升了,分辨率和频率是不是有改变? 李一帆:第一,为什么能够做到测距提升的同时又实现功率下降?这是有规律的,其实是我们效率的提升,可以理解为每个激光点效率的提升。 第二,有没有一些扫描的变化?有的,这是新型的扫描结构,但我们的核心观点是认为激光雷达的公司核心壁垒不应该在扫描,我们AT有不同的扫描结构,都是我们经过长期验证的。 记者:我们要用ET25,需要用福耀特制的玻璃,这在一定层面上增加了主机厂的成本,之后我们要实现量产,如何跟主机厂把这个平衡做好? 记者:我是智驾网的黄华丹(音),我想问一下成本这个问题,AT更薄,性能更高,成本上跟AT比有多大的区别。 记者:我想问一下,之前看到禾赛有拿到上汽的订单,上汽之前用得比较多的是其他厂商的激光雷达,禾赛通过什么吸引力吸引上汽用我们的产品? 此外,一家车企同时用多家供应商的激光雷达产品会成为趋势吗?还是说最后是少数几个产品就会占领?
记者:激光雷达市场基本上两个逻辑:一个像禾赛这种疯狂拿订单,另外一个是图达通捆绑特别大的企业,把他做深做好。我现在想知道你怎么看现在激光雷达是做横向市场比较重要,还是做纵向的产品更重要,各自的优劣势。 |